李峤五排《和杜学士《旅次淮口阻风》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当作于景龙二年(708)春,时李峤为修文馆大学士,杜审言为修文馆直学士。(详参前篇。)二人或因公事同赴江南。杜审言作诗《旅次淮口阻风》,李峤以此诗和之。
淮口:淮河上一个渡口。骆宾王有《早发淮口望盱眙》。《初宿淮口》(唐-宋之问):“孤舟汴河水,去国情无已。晚泊投楚乡,明月清淮里。”
和杜学士《旅次淮口阻风》(李峤)
夕吹生寒浦,清淮上暝潮。迎风欲举棹,触浪反停桡。
淼漫烟波阔,参差林岸遥。日沉丹气敛,天敞白云销。
水雁衔芦叶,沙鸥隐荻苗。客行殊未已,川路几迢迢。
【注释】吹:风。《上巳禊饮》(隋-卢思道):“余光下幽桂,夕吹舞青蘋。”寒浦:寒冷的水滨。《夜泊巴陵》(南北朝-朱超):“淤泥不通挽,寒浦劣容舟。”《暮秋宿友人居》(唐-无可):“寒浦鸿相叫,风窗月欲沉。”
清淮:清清的淮水。《与胡兴安夜别》(梁-何逊):“露湿寒塘草,月映清淮流。”暝潮:傍晚的潮水。《送别》(唐-刘方平):“莫怪山前深复浅,清淮一日两回潮。”
棹、桡:皆可指船桨。《上陵》(汉乐府):“木兰为君棹,黄金错其间。”《九歌-湘君》(屈原):“荪桡兮兰旌。”《淮南子-主术篇》:“七尺之桡,而制船之左右者,以水为资。”
淼漫:水流广远貌。《水经注-济水二》:“泽水淼漫,俱钟淮泗。”烟波:烟雾苍茫的水面。《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》(陈-江总):“雾开楼阙近,日迥烟波长。”
丹气:赤色水气;彩霞。《蜀都赋》(晋-左思):“干青霄而秀出,舒丹气而为霞。”李善注:“《河图》曰:昆仑山有五色水,赤水之气,上蒸为霞而赫然也。”《灵丘竹赋》(梁-江淹):“蒙朱霞之丹气,暖白日之素景。”
衔芦:雁口含芦草。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。《淮南子-修务训》:“夫雁顺风以爱气力,衔芦而翔,以备矰弋。”高诱注:“衔芦,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。”《古今注-鸟兽》:“雁,自河北渡江南,瘦瘠能高飞,不畏缯缴。江南沃饶,每至河北,体肥不能高飞,恐为虞人所获,尝衔长芦可数寸,以防缯缴。”荻苗:荻的花穗。《答何记室》(梁-刘孝绰):“兰芽隐陈叶,荻苗抽故丛。”
川路:水路。《月赋》(南朝宋-谢庄):“临风叹兮将焉歇,川路长兮不可越。”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共六联。首二联交代背景。寒冷的码头晚风生起,清澈的淮水涌来夕潮。本来要迎着风浪开船,碰到潮水不得不“停桡”。(日暮十分,淮河渡口,欲行遇潮。)接着三联写景。河中烟波浩瀚,两岸远处林木参差。夕阳西下晚霞收敛,天空敞亮白云尽消。(销:同“消”。)水上有大雁口衔芦叶,沙边白鸥隐于荻苗。(似也有寓意。)末联抒情。这次客行还没结束,水路也不知几多“迢迢”?(李峤不仅是诗文大家,政治上也非常了得。他知道大唐上层斗争并没结束,但不知道“川路几迢迢”。他必须像大雁口衔芦苇,有时也想像白鸥隐于荻苗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